大学生就业认知

作者:庞海 时间:2013-06-21 点击数: 责任编辑:

学习导读

人生的三大遗憾:

在一个自己不喜欢的专业里挣扎一辈子

在一个自己不喜欢的行业里折腾一辈子

和一个自己不喜欢的伴侣折磨一辈子

现在的你,想什么……?

我能干什么?

我想干什么?

我适合干什么?

我去哪里找工作?

我现在该做些什么?

我应该考研?出国?择业?

第一节就业概述

大学生就业是从学生时代到步入社会的转折,是实现学业、职业与事业连接的桥梁;是以学业为基础,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为载体,以事业为目标,大学生个人劳动能力的最佳配置。

一、就业的基本内涵和特征

就业是指劳动者同生产资料相结合,从事一定社会劳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济收入的活动。它包含三个基本条件:从事社会劳动、得到社会承认和取得报酬收入。

就业的基本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性。就业是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中实现的,受生产关系即社会关系的推动和制约,同社会现状和发展密切相关;就业必须是从事满足他人和社会需要的有效劳动,要得社会的承认。如体育运动,一般的只是个人爱好,但如果成为运动员,得到社会的承认,就是就业。而从事家务劳动,就不是就业。

2.经济性。对社会来讲,要求尽可能充分利用社会劳动力资源和生产资料资源,实现最佳结合,生产出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产生最大效益。对劳动者而言,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维持生存,改善生活质量,实现自身社会价值。经济性是就业的物质属性,无酬劳动不是就业,如在学校学习的学生所从事的学习劳动。

3.相对稳定性提高效益,要求劳动者尽可能稳定在一个就业岗位上,持续地工作。就业是较长时间连续进行某项活动。如学生家教是在校利用空闲时间进行的临时性的短时间内的劳动,这就不能称是就业。大学生就业是指完成学业的大学毕业生,根据国家有关政策,按照一定的程序,在社会从事一定的社会劳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济收入,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人生价值的活动。

二、就业指导的原则

就业指导的目的是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敬业,敬业者乐业,乐业者创业。大学生就业指导应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1.引导性原则。学生是就业指导活动的主体。指导者不可能把就业意识、就业观念及职业素质简单转化为个人的内在品质。应通过引导,让学生吸收、内化,实现学生的自我提高,变就业的压力为学习的动力。

2.教育性原则。就业指导要着眼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提高就业竞争力。就业指导工作是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的载体和抓手,主要内容有:职业道德教育、诚信教育、敬业教育、责任教育。

3.系统性原则。就业指导不是毕业时才有的临时性工作,而是一个渐进发展的系统工程,它贯穿于大学生活的始终,并分阶段有计划地进行。就业指导要全员化、全程化。

4.实践性原则。就业指导应通过社会实践、专业实习、兼职等实践工作来进行。

三、就业指导的历史及现状

(一)就业指导的由来与发展

1894年,美国加州工艺学校推行就业指导;1902年,德国出现专门的职业指导活动;1906年,美国波士顿商业学校把就业机会纳入教学计划;职业指导的正式创立一般以帕森斯1908年在波士顿创立职业局为起点,他主张开设职业课程,配置专门职业咨询工作者。1911年,哈佛大学首开大学生就业指导先河,职业指导工作内容主要围绕“人职匹配”进行。工作范围主要限于三方面:1)了解个人:生理特点、能力、需要、兴趣等个性特征; 2)了解职业:职业规范、要求、条件等资料;3)人职匹配:做出适当判断、进行职业选择。

(二)我国就业指导的历史与现状

1916年,清华学校发起职业演讲活动,聘请名人、专家进校演讲职业问题,指导学生填写工作志愿,预测就业趋势。1925年,清华学校庄泽宣教授编写《职业指导实施》。1979年,我国出现了一种新的社会劳动组织形式——劳动服务公司。20世纪80年代初,各地开始设立人事交流中心。1988年,国家教委高校学生司出版了《大学生求职择业指导》。

进入90年代,全部省市区和本科院校均建立了“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50%的部属高校为毕业生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

2002年3月2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教育部、公安部、人事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有关问题的意见》(国办发[2002]19号),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作出了指导意见。这标志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和就业指导工作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三)中美大学生就业指导模式的对比

中国“程序式”模式:就业指导是一次性就业安置的短暂行为。内容上重视就业政策和就业程序的指导,方式上局限在团体咨询和举办讲座,忽略了职业发展前景、人才需求趋势和如何应对职业生涯危机以及择业应确立的心态和原则等的指导。

美国“发展式”模式:大学生职业指导不是选择职业的一时性行为,而是一个发展的培养人的过程。重视整个人生的职业规划,强调大学生的自身发展。

第二节就业形势与政策

为什么优势专业不“优势”?为何热门专业不“热门”?就业就是找出路,出路在哪里?大学生就业难在何处?如何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如何了解形势、了解自己?面对就业,你准备好了吗?

一、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直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还没有消除,如果说2010年是我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2011年可能是最复杂的一年,整个宏观层面就业形势就很严峻。

(一)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

1.大学毕业生数量增长快,就业压力加大

据教育部统计,2001年共有普通高校毕业生115万; 2002年为145万人; 2003年为212万人; 2004年毕业生为280万人;2005年为340万人;2006年为413万人;2007年为495万人;2008年为595万人;2009年为611万人;2010年为630万人。从2001年(115万人)到2010年(630万人)十年间增加515万人。与此同时,企业减员增效,政府精简机构,事业单位下岗分流,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一直非常严峻。

2011年毕业大学生约660万人,加上往年毕业尚未就业的150万人,总共超过800万人;今后一段时间内城镇劳动力市场上需要农民工进入城镇就业的人数约1.46亿人;按照近年来较高的登记失业率4.3%估算,城镇失业和可能失业的人数大约1600万人;假设8000余万灵活就业人员中有一半就业比较稳定,另外4000万则属于就业困难人员。这些人群之间可能有交叉,但总体而言全部城镇就业人口中接近一半经常面临明显的就业困难。

2.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突出

从地区看,北京、上海等东部发达地区需求较旺,需求总量大于当地的生源数。中西部不少省区虽然有较大的用人需求,面临的问题是工作和生活条件艰苦,往往招不到合格的人才,出现了“有地方没人去,有人没地方去”的现象。在一些西部经济不发达地区,当前就业岗位相当有限,难以吸纳本地毕业生。从院校类别看,教育部直属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较好,初次就业率为85%;部门高校次之;地方院校再次。从学历看,用人单位对学历高的毕业生需求高于对学历低的毕业生需求。研究生供需比约为1:2.6,本科生约为1:1.3,专科(高职)生约为1:0.4。从专业看,一些紧缺专业如计算机、通讯、电子、土建、自动化、机械、医药和师范等科类的毕业生需求旺盛,毕业生供不应求,而一些长线专业如哲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等科类的毕业生需求较少。

3.从社会对就业岗位的需求角度看,经济增长对就业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弱

1978-2002年的25年间,我国的就业弹性总体上呈逐年下降的趋势,经济增长对就业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弱。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每增加1%,平均可以增加200万个就业机会;进入90年代,经济每增长1%,却仅能提供约80万个就业机会。根据有关预测,我国经济增长率能够在20年内维持在8%左右的水平,这固然能够使我国经济进一步繁荣,但就业需求的增长极其缓慢,无法满足上述巨大的就业供给数量。

4.大学生就业意愿和技能与劳动力市场机会及需求不匹配

大学生就业困难并非完全由市场供大于求所造成,在某种程度上是产生于个人就业意愿和技能与劳动力市场机会及需求之间的不匹配。因此,当前的就业问题并不会因为出现劳动力短缺现象而缓解。我国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还处于供不应求的局面,之所以就业困难这和大学生个体表现差异有关。作为一名大学生是否学有专长,知识和能力结构能否达到技术人才的评判标准,能否符合社会需求,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大学生的就业情况。

(二)大学毕业生就业趋势预测

未来几年里,还有哪些缺口专业?有哪些热门专业?高等院校作为人才输出机构,未来专业设置应该如何规划呢?根据劳动社会保障部科研所的数据显示:我国在“十一五”期间计划年均新增劳动力需求总量为1800万,但“十一五”期间每年新增劳动力供给为2000万,每年将出现200万富余劳动力。根据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2005中国人才报告》预计,到2011年我国专业技术人才供应总量为4000万,而需求总量为6000万。以上两项数据表明:我国劳动力总体有富余,但专业技术人才仍将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从三个产业划分来说,专业人才需求状况如下:

第一产业缺口218万人。2011年农业科技人才需求可能达到几百万人,但相关人才供给有限。根据国务院颁布的《农业科技发展纲要(2001-2011)》数据显示,我国共有涉农院校43所,在校学生大约为9万,教学和科研人员为3.5万人,130万大中专毕业生中已有80万离开了农业。预计到2011年,第一产业人才缺口将达到218万人。

第二产业缺口1220万人。我国大学生中38%为工科类学生,但是毕业生人数还是不够,振兴我国工业还需大量的工程师,主要集中在IT、微电子、汽车、环保、系统集成、新材料、新能源与节能技术开发、条码技术、铁路高速客运技术等领域。预计到2011年,人才缺口数字巨大,将达1220万人。

第三产业人才缺口325万人。该产业将是扩大就业岗位最多的部门。一些高端涉外人才需求很大,比如涉外会计、涉外律师、涉外金融服务、同声传译、电子商务、数字媒体、物流、精算和心理咨询等行业,都需要大量人才。预计到2011年,人才缺口预计在325万人。

由此可见,我国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还处于供不应求的局面,大学生“就业难”仅仅为一种表象。原因有两点:第一,作为一名大学生是否学有所成,知识和能力结构能否达到企业用人标准,这值得思考;其次,个人就业意愿和社会意愿存在很大差异。

(三)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原因浅析

1.大学生的预期收入与用人单位提供的工资之间存在匹配上的困难

调查发现,我国应届大学毕业生收入预期高估幅度在40%左右,远远高于美国和欧洲等国的10%左右。一次针对毕业生的调查中表明,在回答“您求职要求的工资底线”时,近六成(56%)人的选择集中在1000元到3000元之间,其中只有15%的人能接受每月挣1000-1500元,两成人可以接受自己的工资在1500-2000元,认为2000-3000元比较合理的占21%。有些毕业生的收入渴望值是每月2000至4000元,低于月薪2000元坚决不干。这就表明大学毕业生有因薪金低而不就业的可能性。

2.大学生大多选择在发达地区、高薪部门就业,愿到欠发达地区工作的较少

有一项对3000余名本科毕业生的调查表明,首选到北京工作的高达74.8%,首选去中西部地区的仅有2%。某高校的调查表明,未找到接收单位的毕业生中,准备考研究生、博士生者占总人数的比例高达40.8%。他们中的不少人集聚在大中城市的大学附近租房住,以便及时获得考试信息,参加学校组织的考研培训。这批人如能考上研究生,则在三年后进入就业市场;若考不上,当年就会加入失业行列。有些是毕业后到处打短工,频繁变换工作岗位;有些是因用人单位或个人原因,时而应聘,时而解约。这些人约占“毕业漂族”的20%。浮躁的急功近利的就业心态使很多大学生找工作只想一步到位,只找工资高待遇好的。实际上每一个初就业者,都要经历一段在底层打拼和积累经验的过程。

3.职前修炼不足影响大学生就业

一份针对700余家用人单位进行的问卷调查发现:在“非常重视”的选项中排名前4位的分别是:责任感和事业心(占78%)、科研和创新能力(占70.2%)、思想品德修养(占68.6%)和专业基础知识(占65.2%)。60%的被调查企业反映,应届毕业生到岗工作,实际知识的应用率不足40%。随着知识更新的不断加速,用人单位越来越注重求职者的内在素质和能力,如责任心、人际交往能力、团队意识、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仅仅拥有学历和各种证书已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大学生在认知上却与用人单位存在很大差异。他们认为软技能的重要性远低于知识、外语能力和计算机能力等硬技能,并且坚信学历和各种证书是他们获得理想工作的重要条件。自然难以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于是在大学生感叹就业难时,企业HR却在抱怨招人难。

(四)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

为推动大学生就业,高校要加强大学生就业能力教育,为大学生成功进入职场进行一系列准备和积累,将培养和修炼职业素质、职业能力和职场形象的工作前置到校园,通过有针对性的培养、训练和磨砺,以实现知识、能力与职位相匹配,素质、形象与职场要求相契合。具体来讲,就业能力教育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职业认同力,即个人在自我定位和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上形成的职业志向和愿望。面对就业的压力,大学生通过思考和回答:“我是谁?我想从事什么职业?我应该为将来就业做些什么准备?”形成职业定向和职业发展目标,培养自己的职业认同力。职业认同将指导、调节着大学生学习期间的学习与行为。帮助大学生搜集和掌握有关职业的信息、要求以及未来的发展的状况,采取积极行动去实现自己的理想。

2.岗位胜任力,即职业专门知识和专门技能与岗位的匹配程度。岗位胜任力是确保胜任工作的前提,用人单位需要大学生扎实的基础知识、做好本职工作的专业素质、职业能力和实践素质。大学生在校期间需要夯实专业基础,抓紧机会将所学知识用于实践,参加相关活动以提高自己的实际工作能力,积累丰富实践经验。

3.社会活动力,即参与社会活动,在形成社会互动的过程中,扮演各种可以满足社会期待角色的能力。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对有丰富社团工作经历、社会活动能力强的学生会倍加青睐,在录用时会优先考虑。这就要求大学生学会理解、帮助别人以及与人有效沟通和合作,培养自己的有效解决问题和社会责任意识的能力。

4.职场形象力,即一种综合素质,一种外在与内在结合的、在职场中给人留下的印象。职场形象准确无误地为一个人张贴标签你是谁?你的素质和能力怎样?你是否有发展前途?大学生应该留意你所心仪的职业需要什么样的职场形象,并为塑造这种形象作出相应努力。

5.自我推销力,即把自身的各种资本、能力信息通过有效的方式传递给用人单位,让他们明白你的价值。大学生要想成功求职必须掌握自我推销能力,学会宣传和展示自己,要通过支撑材料向用人单位证明:我有你们所需要的职业能力和素养、我的形象符合你们的期待、我有潜力、我是你们最合适的人选,以此赢得用人单位的认可和接纳。

能力大观

高需求、低就业,问题出在哪里?

——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就业情况为例

近年来,随着全球电子商务高速增长,我国电子商务也急剧发展,使得电子商务人才严重短缺,由于互联网用户正以每年100%的速度递增,该行业的人才缺口相当惊人,预计我国在未来10年大约需要200万名电子商务专业人才。而我国目前包括高校和各类培训机构每年输出的人才数量不到10万人,这些毕业生在进入人才市场时本应抢手,但事实并非如此,近年来电子商务专业应届毕业生就业率仅为20%,远远低于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鉴约率的47%。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在于高校在电子商务人才的教育和培养方面还存在欠缺,培养出的学生很难符合社会对高层次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标准。电子商务专业到底须具备哪些能力和知识呢?就业岗位对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能力有何要求?

第一,电子商务建立在网络硬件层的基础上,学生需要了解一般计算机、服务器、交换器、路由器及其它网络设备的功能,知道有关企业网络产品的性能,如思科;懂得路由协议,TCP/IP协议等,熟悉局域网知识,网络设计、安装、维护和管理的能力。

第二,电子商务实施的软件平台涉及服务器端操作系统,数据库、安全、电子商务系统的选择,安装、调试和维护。比如微软的Windows操作平台上,服务器操作系统目前有server2003;数据库有SQLserver;电子商务应用有commerceserver、contentmanagementServer;安全保证有ISAserver等等。在这一层次,微软的诸多认证如MCSE、MCAD、MCSD、MCSA、MCDBA等无疑对知识的掌握有帮助,和电子商务实施平台联系较大的岗位有网站开发等。

第三,电子商务应用涉及商业逻辑,网站产品的设计、开发,比如界面设计,可能就需要涉及html、css、xml、脚本语言方面的知识,以及Dreamweaver,Photoshop等网页设计和图象处理方面的技能;或网络应用程序的开发。像网站策划、网站编辑、网站开发等岗位都和这个层次有很大关联。

第四,电子商务运营,管理涉及各类商务支持人员,如客户服务,市场、贸易、物流和销售等诸多方面。熟悉网络营销常用方法,具有电子商务全程运营管理的经验;能够制定网站短\中\长期发展计划\执行与监督;能够整体网站及频道的运营、市场推广、广告与增值产品的经营与销售;熟悉网络,网络营销和办公软件;负责公司产品在网络上的推广;对网络营销感兴趣,并能很好的掌握电子商务及网络发展的各种理念。这个层次适合的岗位有网站运营经理/主管、网站推广、外贸电子商务、网络推销员等。

作为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就业形势还是非常严峻,您准备好了吗?

二、毕业生就业政策及相关规定

(一)毕业生就业制度沿革

建国前解放区的高校毕业生实行统一分配。建国后,1950年一般说服毕业生服从政府分配,对愿自找职业者可听其自行处理。1952年提出“高等学校毕业生统一分配工作的基本方针是集中使用,重点配置”,“在适应国家建设需要的基础上贯彻学用一致的原则”。为了保证计划的落实,是否服从分配逐渐成为政治觉悟和态度问题,对不服从分配者采取限制和惩罚的措施。1957年提出“除开国家某些缺门和急需的专业必须服从国家分配以外,对于其他专业学科中少数不顾国家需要、无理坚持个人要求、拒不服从分配的学生,可以发给毕业证书,有学校负责人向他们宣布,国家不再负责分配他们的工作,由他们自找职业,但是,国家机关、学校、企业和事业只能接收国家分配的学生,不得自由录用这些自找职业的学生”。90年代初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逐渐实行以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模式。毕业生就业制度完成了由计划分配到供需见面到双向选择到自主择业的市场配置模式。

就业制度计划配置特征:供求双方无自主权、生产力效益低下、人才流动性差、隐性失业严重。市场配置特征:供求双方有决策自主权、寻求人才与生产资料的最佳组合、人才流动有序、人力资源市场意义重大。

历史的就业观:70年代末80年代初“有自己的理想,但服从国家分配”;80年代中后期“既要地位高,也要挣得多”;90年代前期“第一职业求稳定,第二职业求发财”;90年代中后期“我要找到最佳结合点”;本世纪“先就业,再立业”(工作\职业\事业)。

(二)现行的毕业生就业政策

首先,国务院办公厅、教育部就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下发专门通知,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和中小企业就业,鼓励自主创业,鼓励骨干企业和科研项目单位吸纳和接收高校毕业生就业。2009年教育部下发《国家促进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公告》,提出20条新举措以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第一,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到中西部地区就业

1.对到农村基层和城市社区公益性岗位就业的,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和公益性岗位补贴;对到农村基层和城市社区其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就业的,给予薪酬或生活补贴;

2.对到中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县以下农村基层单位就业并履行一定服务期限的,由政府补偿学费,代偿助学贷款;

3.对有基层工作经历的,在研究生招录和事业单位选聘时优先录取;

4.对参加“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三支一扶”(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等项目的,给予生活补贴,按规定参加社会保险;项目服务期满并考核合格的,报考硕士研究生初试总分加10分,高职(高专)学生可免试入读成人本科;今后相应的自然减员空岗全部聘用参加项目服务期满的高校毕业生。

第二,鼓励高校毕业生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

5.由政府补偿学费,代偿助学贷款;

6.在选取士官、考军校、安排到技术岗位等方面优先;

7.退役后参加政法院校为基层公检法定向岗位招生考试时,优先录取;

8.具有高职(高专)学历的,退役后免试入读成人本科;或经过一定考核,入读普通本科;

9.退役后报考硕士研究生初试总分加10分;荣立二等功及以上的,退役后免试推荐入读硕士研究生。

第三,积极聘用优秀高校毕业生参与重大科研项目

10.高校毕业生在参与项目研究期间,享受劳务性费用和有关社会保险补助,户口、档案可存放在项目单位所在地或入学前家庭所在地人才交流中心。聘用期满,根据需要可以续聘或到其他岗位就业,就业后工龄与参与项目研究期间的工作时间合并计算,社会保险缴费年限连续计算。

第四,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就业和自主创业

11.对企业招用非本地户籍的普通高校专科以上毕业生,各地城市应取消落户限制(直辖市按有关规定执行);

12.为到中小企业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提供档案管理、人事代理、社会保险办理和接续等方面的服务;

13.从事个体经营符合条件的,免收行政事业性收费并享受国家相关扶持政策;

14.登记失业并自主创业的,如自筹资金不足,可申请5万元小额担保贷款;对合伙经营和组织起来就业的,可按规定适当提高贷款额度;

15.参加创业培训的,按规定给予职业培训补贴;

16.灵活就业并符合规定的,可享受社会保险补贴政策。

第五,强化对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援助

17、就业困难和零就业家庭的高校毕业生,享受公益性岗位安置、社会保险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等就业援助政策;

18.机关、事业单位免收招聘报名费和体检费;

19.高校可根据实际情况给予适当的求职补贴;

20.对离校后未就业回到原籍的高校毕业生,由各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免费提供就业服务并组织就业见习和职业技能培训。

其次,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20多部委联合出台促进就业组合举措,帮助高校毕业生尽快实现就业。具体措施为:

1.人社部、民政部、教育部在全国城乡基层开发就业岗位提供给高校毕业生,选派万名左右的普通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到基层乡镇一级从事为期1到3年的志愿服务工作。

2.人社部、全国总工会等将组织民营企业招聘周,就业网络联盟联合招聘周,提供岗位信息,促进毕业生与企业达成就业意向。

3.教育部、商务部力争在5年内培养和培训120万服务外包人才,新增100万高校毕业生就业,实现2013年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300亿美元。

4.人社部、教育部、财政部和中国残联等4部门还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高等学校残疾人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各地将高校残疾人毕业生纳入国家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扶持范围,在制定相关政策和实施办法时,要给予适当倾斜;在提供就业服务、开发就业岗位时,要给予优先扶持,实施重点援助。通知明确2009年至2011年,执行按比例就业的用人单位每安排一名高校残疾人毕业生就业,按安排两名残疾人计入比例;2009年起,县级以上残联及直属单位新录用、聘用工作人员中,高校残疾人毕业生不得少于20%。在农村基层、公共服务及残疾人专干、专职委员等适合残疾人就业的岗位,优先招录高校残疾人毕业生。

(三)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形成及特征

人才市场是按照市场规律对人才资源进行配置和调节的一种机制,是人力资源交换关系和交换场所的总称。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影响大、群体性 、时效性、多变性、多样化、竞争性。人才市场的本质是有利于优化劳动力市场配置,体现供求价值;有利于劳动力转变就业观念,提高个人素质;有利于推动企业的自身优化,提升整体人力资源市场配置作用。

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几种形式:本校举办的就业市场;学校联办的就业市场;分科类就业市场;区域性就业市场;行业性就业市场;企业举办的就业市场;特殊就业市场。

商品市场

生产要素市场

生产资料市场

消费资料市场

人力资源市场

资金市场

信息市场

技术市场

其它要素市场

人才市场

劳动力市场

其他职业

中介市场

三、就业工作基本程序

(一)就业工作的基本程序

1.学校就业工作的基本程序

(1)编制年度毕业生生源库;

(2)将生源库上报国家教育部、省教育厅;

(3)发放就业材料:双向推荐表、就业协议书;

(4)进行就业指导;

(5)收集各地就业信息;

(6)举办人才交流会和专场招聘会;

(7)毕业生就业协议的登记;

(8)录入、整理就业计划;

(9)上报就业计划;

(10)领取报到证并发放报到证。

2.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基本程序

(1)校对毕业生生源库;

(2)学习就业的有关规定;

(3)领取推荐表、就业协议书、审核备案表;

(4)获取就业信息,参加供需见面,双向选择;

(5)与用人单位签定就业协议;

(6)到学院登记,咨询就业协议是否完善;

(7)核对就业计划;

(8)领取报到证、户口迁移证、接转党团关系;

(9)与用人单位联系,到单位报到。

3.签约

签定就业协议要慎重考虑,签定就业协议是法律行为。签定协议的注意事项:充分了解对方的基本情况并仔细阅读协议条款;与单位达成的口头意向尽量写入附加条款中,如就业岗位、薪资、工作地点等;督促用人单位完善就业协议;协议完善后于10个工作日内送交学院;有疑问应及时向辅导员、就业指导老师咨询。

(二)违约改派程序及相关证件遗失补办程序

1.违约手续:

(1)本人向学院提出书面申请,征得学院和学校的同意;

(2)向原签定单位提出违约,陈述违约理由并按协议办理手续;

(3)选择新的单位,并达成意向;

(4)凭齐备的违约材料到学院领取新的协议书与双向推荐表,

(5)与新的单位签定就业协议。

违约要具备的材料:

(1)书面申请

(2)与原单位签定的就业协议

(3)原单位同意解除协议的书面证明

(4)与新单位达成就业意向的书面证明

2.改派的情况:

(1)身体不符合要求的;

(2)不能适应单位工作环境的;

(3)家庭出现变故的;

(4)其他情况的。

3.补办材料

就业协议书、双向推荐表、报到证、户口迁移证的唯一性,决定了补办材料需要一个严格的过程:

(1)登报遗失声明;

(2)本人提出补办书面申请,连同登有遗失声明的报纸一起交学院;

(3)学院核实后发放新材料。

(就业协议书、推荐表一般一周内补办,报到证一般一个月内补办。)

第三节树立理性的择业观

择业观是大学生对职业选择、职业理想、职业行为的根本看法。大学生选择职业的看法、信念、信仰和在择业过程中的需要、能力、行为方式都对大学生择业起着评价和标准作用。理性正确的择业观对大学生规划职业生涯、提高职业修养、顺利就业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一、择业观的基本内容

1.择业的地位观。职业的本质是人的社会劳动分工,同一种职业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具有不同的职业声望和地位。20世纪80年代大学生毕业时是国家分配,科学家和工程师是最理想的职业;20世纪90年代的大学生有追求自我发展的职业意识,但社会地位、社会价值仍排在前面。但是到90年代末高报酬、高待遇的职业是最理想的目标;目前社会分工愈加精细,出现了数以千计的职业类型。不同的职业的社会功能不同,对解决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发展、保障社会稳定的作用越大,社会地位就越高; 职业的自然条件也不同,技术设备、安全设施、卫生条件越好的职业,其评价则越高;职业的科技含量不同,专业性越强、从业的素质越高,则职业的评价越高;职业的人际环境,包括人际关系、发展前景等,环境越好,其评价越高。大学生会从职业的性质、知名度、社会地位、经济地位、工作安定程度、劳动程度、工作环境、接受教育的机会等方面确立自己的择业观。

2.择业的动机观。大学生择业的目的、意义、观念都是建立在大学生需要的基础上的,生活福利需要、事业成就需要、社会地位需要、社交需要、安全需要、贡献需要等都是大学生择业的动机,大学生在择业时都会权衡各种需求和条件,从个人需求、个人素质、工作条件和收入待遇的基础上作出职业选择。

3.择业的苦乐观。大学生对职业劳动苦与乐的基本观点。任何职业都有苦有乐,关键是如何看待工作的苦与乐。是以苦为乐、以苦为荣、乐在其中主动性、创造性地劳动还是怕苦怕累、被动性地劳动,都与择业的苦乐观相联系。

二、大学生常见的非理性择业观的表现

1.就业期望过高,盲目自负。有些重点高校热门专业的高材生自命不凡,怀有“皇帝的女儿不愁嫁”的优越感,择业时对工作单位的薪金、环境、地理位置、发展前途等期望值过高,求全责备,过于挑剔。这也不如意,那也不称心,心高气傲,好高骛远,往往事与愿违,找不到合适理想的工作,不能顺利就业。

2.盲目攀比,爱慕虚荣,急功近利。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在选择就业单位时,往往不顾现实,把目光始终盯在大城市、大企业、大机关、高福利、高待遇的单位,“为官,想一步登天;经商,想一夜暴富”,急功近利思想严重。特别容易和身边的同学比较,觉得不如自己素质好的同学选择了好的单位,自己一定要超过这位同学,不然觉得没有面子,比较亏待自己。这种盲目攀比,爱慕虚荣的心理往往与现实的社会需求发生错位,造成“无业可就”和“有业不就”的结果。

3.自卑怯懦,恐惧焦虑。部分学生自认为自己的专业不“热门”,就业面比较窄,就业信心不足;有的认为现在社会不公平、机会不均等,自己没有社会背景,特别是在激烈的竞争中有过失败的经历,就容易产生自卑灰心,失落沮丧;有的同学自认为自己的才能、学识、性格、甚至长相、身高不如别人,择业时不愿丢面子,害怕和恐惧去竞争,听天由命。这些自卑心理有时会严重妨碍他们的就业选择,使得那些本来在某些方面有特长的学生陷入“不战自败”的境地。

4.消极依赖,观望徘徊。部分大学生缺乏自主性和计划性,求职择业意识淡漠,就业主动性差;有的是依靠家长代劳,完全依赖父母包办,坐享其成;有的学生缺乏应有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择业决策上游离不定,优柔寡断,总想依赖父母或亲朋好友帮自己决断取舍,缺乏自己的思考和判断,有时会坐失良机;有的同学在择业问题考虑上自认为比较周全、全面,在众多的取舍上,瞻前顾后,患得患失,甚至朝秦暮楚,摇摆不定,对实质性的就业缺乏诚意,在犹豫观望中贻误择业佳机。

三、树立理性的择业观

1.全面认识自我,客观自我定位。大学毕业生要全面客观地认识自我,了解自已的兴趣、确定自我优势、找准自我位置,把理想和现实结合起来,把利益和贡献结合起来,把具体岗位和自身发展结合起来。

2.培养良好的就业心态。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将来职业发展前景,大学生需要培养良好的心态,正确面对现实,敢于竞争,不怕挫折。要有豁达自信的心理状态,对自身素质自信,对自己专业自信,对应聘岗位自信。要有诚实守信的求职态度,主动自我设计,积极自我推销,养成积极现实、百折不挠的良好的求职心态。

3.强化自身基本素质,积极应对严峻挑战。大学生要在夯实掌握自己的专业知识的同时,积极主动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锻炼实践能力和水平。要深入企业、深入各种工作岗位,了解岗位的特点和要求,及早发现自己的不足,自觉改进和完善。自觉培养诚实正直、团队合作精神,以及服务意识和适应新事物,迎接挑战的能力。

4.根据国家需要,深入基层大有作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深入改革和发展,工业化步伐加大,城镇化建设有了很大进展,这为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小城镇和农村是很大的就业市场,勇于深入基层,将大有所为。一般来讲,基层既包括广大农村,也包括城市街道社区;既涵盖县以下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也包括社会团体、非公有制组织和中小企业;既包含自主创业、自谋职业,也包括艰苦行业和艰苦岗位。国家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并给予优惠政策。比如对到农村基层和城市社区从事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高校毕业生,在公益岗位就业的,按照国家现行促进就业政策的规定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和公益性岗位补贴。对到中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县以下农村基层单位就业、并履行一定服务期限的高校毕业生,以及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的高校毕业生按规定给予相应的学费补偿和国家助贷款代偿。国家对“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三支一服”、“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等项目服务期满的大学生给予各项政策优惠。

5.靠自己的实力,自主创业天地宽。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在毕业生就业选择上,国家鼓励大学生创业。部分创业意识较强的大学生,靠自身的素质和创新实力,通过社会融资,或与投资商合作自立门户,办公司艰苦创业,依靠自身能力创业成才。

温馨提示

国家鼓励普通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政策公告

一、放宽市场准入条件

1.初创业时,允许按行业特点放宽资金、人员准入条件,注册资金可分期到位。

2.按照相关规定可将住所、租借房、临时商业用房作为注册地点及创业经营场所。

二、享受资金扶持政策

3.在当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机构登记求职后从事个体经营,自筹资金不足的,可按规定申请小额担保贷款,从事微利项目的,可按规定享受贴息扶持。

4.视当地情况,可申请“大学生创业资金”。

三、实行税费减免优惠

5.毕业2年以内从事个体经营时,自在工商部门首次注册登记之日起3年内,可免交管理类、登记类和证件类等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

6.从事农、林、牧、渔、环境保护、节能节水等行业,开办高新技术企业、动漫企业或小型微利企业等,均可享受国家现行规定的税费减免政策。

四、提供培训指导服务

7.登记求职后,可参加当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举办的不少于10天的创业培训,符合条件的可领取创业培训补贴。

8.进入“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创业企业,可享受减免12个月的房租、专业技术服务咨询、相应的公共设施以及公共服务平台服务。

9.在办理自主创业行政审批事项时,可以通过“绿色通道”享受联合审批、一站式服务、限时办结和承诺服务等。

10.自主创业的高校毕业生申报灵活就业时,可以免费享受劳动保障和人事代理服务。

职场见闻

多元的就业选择——高学历是基础 有经验受重视[1][1]

近期,各地纷纷推出了招聘紧缺人才的文件,从中不难发现,各地招聘紧缺人才的岗位多集中在企业和高校。对于这两类用人单位而言,高学历是基础,有经验更受重视。

企业引才:青睐商科、经济类专业和技术型人才,看重行业经验

从企业角度看,空缺职位大多需要硕士及以上学历的商科、经济类专业和技术型人才。同时,企业还很看重应聘者的行业经验。在贵州省于今年8月10日发布的《贵州省急需特殊人才岗位需求目录》中,所需人才也主要集中在商科、经济类和特殊人才等领域。例如,某企业在招聘一名资本运作(证券主管)人员时,需求条件为“金融专业,硕士以上,注册会计师,3年以上大型集团资本运作工作经验”。而另一家企业在招聘高级行业分析师时,专业要求则为“光电、新材料、化工、矿业等”,需求条件为“博士,具有3年以上证券研究机构、投资管理咨询公司或大型生产企业从事行业咨询、项目咨询、技术咨询的相关工作经历”。

网上招聘也显示出同样的趋势。智联人才招聘网络有限公司高级职业顾问郝健认为,海归作为重要的人力资源,在财务、金融等方面的职位上有着明显的竞争优势。例如,在智联招聘网近期发布的一条招聘广告中,某公司招聘一名财务经理时特别注明:海归人才优先。郝健解释道,现在的财务经理不仅仅是传统的“账房先生”,而是要能同时负责财务分析、外贸等相关工作,能为公司的管理和战略提供建议的综合性人才。这类职位很适合相关专业的海归人才。

高校引才:博士学历是门槛科研能力和国际交流能力受欢迎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国内高校对于海归教师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进入高校任教是高学历海归的一个重要就业渠道。学校选择海归教师的同时,海归教师也在选择学校,对许多海归教师来说,他们最关心的是“我的舞台有多大”,而对于引进他们的学校来说,最关心的是“他们能发挥多大的作用”。为实现双赢,学校努力为海外人才搭建起一个又一个事业发展平台,海归教师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使之成为合格的人才。

从各高校的网上招聘信息可以归纳出,海归进入高校要具备的几项素质如下:学历要求起点多为博士,硕士学历很难在高校中有竞争力。毕业院校要求是本科、硕士毕业院校为国家“211”、“985”高校,在学校成绩优良、2年以上的相关工作经验且年龄一般在45岁以下。同时,若有国外访问和讲坛经历的则会优先考虑,说明高校非常看重海归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国际交流能力。

【思考与练习】

1.请观察一下你周围的同学们持有哪些不合理的就业观念?应该如何克服这些不合理的就业观念?

2.除了教材上所列举出的不健康的就业心态之外,你认为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还会出现哪些不正确的就业心态?应当如何调整?

3.为什么在择业过程中,毕业生应当强化自信和积极主动性?应当如何平衡近期利益与长远打算之间的关系?

【职业生涯大观】

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 不再只把民企当“备胎”[2][2]

大学一毕业,胡丽便选择在民企工作,生活既辛苦又充实。

一方面,胡丽自嘲是互联网民工,每天累死累活,“恨不得一个人当两个人用,恨不得全天24小时工作。”另一方面,拿着自认为还算可观的4000元月薪,每天在自己的履历上不断增加着能力的砝码,为今后的晋升、跳槽做准备。胡丽为自己“放长线钓大鱼”的职业规划奋斗着,并自得其乐。

当下的大学生就业市场上,在能源、金融、电信等领域把持垄断地位的国企仍最受大学生的青睐,外企也凭借高薪和比较人性化的工作环境保持着不容忽视的强劲竞争力。

然而,随着近些年国内民营企业的迅速壮大,越来越多像胡丽一样“怀揣长远战略眼光”的大学生加入了民企,胡丽班上共40名同学,其中有21名同她一样走进了民营企业,民企热已初露端倪。

就业观转变,民企不再只是“备胎”

此前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提起大学生去民企就业,公众通常将其和“备胎”联系在一起。

在大多数人看来,普通大学生乃至一些优秀的高校毕业生之所以选择进入民企工作,理由不过是“‘国考’没过,进机关事业单位未遂,抑或是英语计算机等硬件条件差,未能拿到进入外企的敲门砖”。

但如今,因为嫌国企死板、晋升空间模糊,嫌外企节奏太快、薪水挣得辛苦,一些大学毕业生开始主动选择进入民企。

北京某重点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网站公布了该校的就业数据,在毕业生就业流向表的分类上,可以清楚地看到本科毕业生进入民企工作的就业比例:2007年是24.09%,2008年是26.17%,2009年是28.47%,2010年是32.41%。

该校就业指导中心负责人说,一些优秀的大学毕业生正渐渐将求职目光转向一些体制外的工作,以已经上市的知名民企为主。

一些80后、90后的应届毕业生在加入知名的互联网民营企业四五年后,便可快速成长为独当一面的技术总监或业务部门经理,这一现象在各大民企中已非罕见。

腾讯招聘总监助理陈双华认为,一些民企在组织结构上保持扁平,管理上充分授权,决策上拒绝官僚主义,工作上推崇“敏捷迭代”,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机构臃肿、决策缓慢”的大企业病,给予了年轻人充分的成长空间。

胡丽说,这正满足了当下85后、90后大学生越来越强烈的“自我价值实现”的诉求。

新东方人力资源总监印涛说,许多本土的大民企敢于大范围地在核心部门、关键岗位上任命本土人才,从一定程度上也满足了不少当下大学生对于“企业是其第二大学”的期待。

相对外企而言,陈双华认为,经历了多年的成长和在开放市场环境下的锤炼,许多民营企业在经营管理、人才战略等方面的工作思路已和国际接轨,日趋专业并走向成熟。

“一些国内的知名民企已是行业内的世界级公司,大学毕业生加入中国这样的民企实际上是走进了世界级公司的总部,而不像其他外企在中国的分部。”陈双华说。

民企吸纳国内大学生数量连年增高

一个巴掌拍不响,大学生意欲加盟,民企也着实需要人才。近年来,民企在国内招聘大学生的数量持续增长。

来自百度公司内部的最新数据显示,2009年校园招聘290人,2010年400人,而在2011年,校园招聘的数量已猛增至1200人。百度校园品牌总监张高说,2012年预计的offer目标是2000人。

在刚刚结束的2011年校园招聘中,国内另外一家知名民企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也招聘到应届大学毕业生近两千人。

改革开放30多年,民营企业快速发展,其人才需求量也日益增大,业内人士认为,民企纷纷争夺高校大学毕业生,从一定程度上也透露出民企对优质人才的渴求。

为招揽优秀大学生,各大民企各显神通,纷纷拿出看家本领。

职业规划大赛、全国巡回宣讲、校园兼职代理、冠名公益活动、人才培养基地……暑假期间,一些打着实习实践计划旗号的人才争夺大战便在各大高校纷纷上演。

“一些企业将招聘行动提前搬到实习期,甚至逼近课堂展开攻势。”有高校负责学生工作的老师说。

企业的目标很明确,“提前打响校园招聘战,借此吸引优秀人才,找到满意的准员工。”

一位资深人力资源总监透露,在高校中,大凡和企业挂钩的活动,都少不了和企业同年的人才招聘方案的配合。

麦可思一项针对大学毕业生的调查显示,良好的企业文化,轻松的组织氛围,明朗的职业前景、晋升空间和丰厚的薪酬激励成为大学毕业生选择就业去向的重要指标。


版权所有 2025 英国beat365(官方)手机APP下载IOS/安卓/网页版

地址:河南省郑州新郑龙湖镇文昌路1号  邮编:451191

网址 www.zhongbangldb.com


Baidu
sogou